近日,多地持续遭遇强降雨,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,要求“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,果断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,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”“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,盯紧守牢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”“科学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,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、第一时间处置”。
防汛就是命令,担当就是责任。防汛救灾工作事关群众安危、社会稳定、发展大局,是一场大战,更是一场大考。当前正处在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,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,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树牢底线思维、极限思维,全面压实政治责任,落细落实各项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举措,把责任压实到“最后一米”,将应急响应落实到“最后一棒”,筑牢防汛救灾的“铜墙铁壁,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、第一时间处置,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科学应“汛”。江河湖库地理环境和雨水情况不同,决定着防灾救灾的方式不同,我国地质结构复杂,地形地貌多样,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实际,精准施策,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汛救灾措施。防范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是山区地区的重中之重;做好小河小渠流疏浚清淤,确保泄洪需要是当务之急;做好中小河流堤段加固防守刻不容缓,做好监测预报是防范大江大河超标洪水的至关重要……注重规律、讲究科学,立足实际、精准施策,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汛救灾措施,有效提高所在地防灾减灾的综合水平,确保防汛工作一处不漏,才能以最小的代价、最低的成本筑牢防汛的堤坝。
“防”“救”结合。“防之于未萌,治之于未乱”,要牢固树立“防范胜于救灾”理念,把防范工作做实做足,做好防御预案,增加实地演练,做到心中有数,随时加强雨情、灾情的分析研判,切实做到险情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处置。加强自动化监测设备调试和运用,加密数据跟踪分析,充分发挥监测设备实时监测、快速预警的功能,一旦出现险情,将及时通过电视、网络、短信、短视频等形式,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,尤其要加强夜间临灾叫应,通过广播、吹哨、敲锣等形式,确保迅速“喊醒”受威胁群众,为落实防范措施、紧急临灾避险争取更多时间。无论是防汛还是救援,增强风险意识,保持高度警觉,科学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,才能尽最大努力把灾情损失降至最低。
联动协作。防汛措施链条长,涉及部门多,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。防汛的“测、报、防、抗、救”等环节,环环相扣。气象监测、预警预报防御调度、人员转移等等问题,每一环都关乎防汛救灾工作的质量,每一步都需要精之又精、细之又细,既要下足绣花功夫,也要凝聚各方合力。抓实“预报、预判、预警、预案、预演”五预机制措施,切实提高防汛救灾工作精准性有效性,确保将各类安全度汛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、成灾之前。
考验面前见精神,关键时刻显担当。防汛救灾人命关天、责任重大,容不得半点疏忽和闪失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人民群众危难之际勇挑重担、冲锋在前,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,在防汛抗洪救灾一线奋勇争先、挺膺担当,让人民群众在风雨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。(金羊网 文/乐兵)